0%

将排序算法的主要思路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方便以后复习理解。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主要思路是:

通过交换使相邻的两个数变成小数在前大数在后,这样每次遍历后,最大的数就“沉”到最后面了。重复N次即可以使数组有序。

冒泡排序改进1:在某次遍历中如果没有数据交换,说明整个数组已经有序。因此通过设置标志位来记录此次遍历有无数据交换就可以判断是否要继续循环。

冒泡排序改进2:记录某次遍历时最后发生数据交换的位置,这个位置之后的数据显然已经有序了。因此通过记录最后发生数据交换的位置就可以确定下次循环的范围了。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主要思路是:

每次将一个待排序的数据,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序列之中,直到全部数据插入完成.

阅读全文 »

排序算法是算法的入门,但是一个都没有很系统的去掌握,在这里总结一些方便自己学习。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插入排序就是每一步都将一个待排序的数据按其大小插入到已经排序的数据中的适当位置,直到全部插入完毕。

伪代码
对于插入排序,我们将其伪代码过程命名为INSERTION-SORT,其中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包含长度为n的要排序的一个序列,在代码中,A的元素的数目n用A.length表示(下同).

示例 1:
A<5,2,4,6,1,3>


下标j指出正要被插入的数据,在for循环(循环变量为j)的每次迭代的开始,包含数组元素A[1..j-1]的子数组构成了当前排序好的数据,剩余的子数组[j+1…n]对应于未排序的数据。事实上,元素A[1..j-1]就是原来在位置1到j-1上的数组,但现在已按序排列。

阅读全文 »

##字符编码

我们已经讲过了,字符串也是一种数据类型,但是,字符串比较特殊的是还有一个编码问题。

因为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如果要处理文本,就必须先把文本转换为数字才能处理。最早的计算机在设计时采用8个比特(bit)作为一个字节(byte),所以,一个字节能表示的最大的整数就是255(二进制11111111=十进制255),如果要表示更大的整数,就必须用更多的字节。比如两个字节可以表示的最大整数是65535,4个字节可以表示的最大整数是4294967295

由于计算机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最早只有127个字母被编码到计算机里,也就是大小写英文字母、数字和一些符号,这个编码表被称为ASCII编码,比如大写字母A的编码是65,小写字母z的编码是122

阅读全文 »